随喜丹霞寺 (第2/2页)
不爱热闹去处,这里雅僻,喜爱神会交通,这里有灵有性,思古之幽情在丹霞寺可以淋漓尽致。
这里还没有专设的导游,给我们讲解的是位老尼。讲到韦驮,我见这尊神祇是坐像,问她原因,她说天下韦驮都是站立的,我们住持当年募化,向韦驮许愿,说:“我若能光大丹霞寺山门筹到缘款,给你修个坐像。”果然如愿以偿。讲到龙柏,她说:“这株柏树早已枯死,1995年筹到款项,修复寺院,突然当年返青复活,你们看枝擎叶茂……”到观音殿,老尼又复稽道:“诸位信士,这里许愿最灵。前一个月,有一群年轻人来祈雨,跪地不起直到半夜,我见烧的那香湿了,就说,诸位回去,保证大雨倾盆,沟满河平……”那是他们送来的锦旗:有求必应!
事实上当然许是巧合,但我在想,这是文化,有哪一种文化没有认知感应呢?
老尼还在说寺的奇观:左青龙右白虎,背靠莲花山……我已在思索天然这个人。他虽说是云阳慧能的徒孙,其实那名声还在他的师叔辈之上。这个进京赶考的秀才,听人“学儒何如学佛”一句话,不考了,剃了头当和尚,仰卧洛阳桥,挡住太守的车轿,狂言“我无事僧也”,大得太守欢心。还有著名的焚木佛案,这个释家子弟,冬天把佛像劈了烧柴取暖……这洒脱不羁、自由任放的“佛性”,让他发挥到了极致!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他能造出恁大兰若,自与他本人杰出的秉性识度攸关。
“诸位请香。”老尼还在说寺里的灵异,“北边山上的柏树,佛家不打诳语……没有经过任何修饰,自然生成十二生肖,我佛寸土不可思议……”我一边听,一边看,心里却想的是唐孟郊的诗《游丹霞寺》:
松色不肯秋,玉性不肯柔。
登山须正路,饮水还直流。
倩鹤负书信,索云做衣裳。
仙村莫道远,杖策相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