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腐败症与糖尿病 (第1/2页)
如果留心,这几年听到的腐败与反腐败类的传闻,诸如“走后门”、“张宝林”(三种酒:张弓大曲、宝丰大曲、林河大曲)、“炸药包”(礼品包)之类的街谈巷议,确实是少多了。清官戏也渐次消失了轰动效应。是不是腐败的事真的好起来了呢?但偶尔露出的反腐议论却是有点令人毛骨悚然。
当然,老百姓身处低位,只是看到一些“现象”,汤里有个死老鼠,这汤便不好喝。激愤之词未免失衡夸张——一方面是议这事的少了,另一则是议论的层面高了。
这就可畏可怖。因为腐败的蔓延已不是什么稀罕事,见怪不怪,人们懒得为并不十分切身的烂话题作为自家谈资了。虱多不痒,债多不愁,反而平静了下来。二是腐败“档次”高了,下面科股长们闹一点小特殊,收一点礼金礼品,既是习以为常,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在这种情势下的一度“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事也就成了过去。现在不是不想“我操”而是需要“我操”的事太多,操不动了。
中国人的财产不是公开的,几千年以来没有公开过。百姓的财产、收支不公开,自然影响到税务,征收“遗产税”云云更是遥远得渺茫,官员的财产不公开,贪污来的钱其实就是说到手了就已经“洗”过了。不是洗不洗的问题,而是根本不需要洗。发现一个抓一个,那自然是对的。没有哪一个国家政府有“发现了也不抓”这回事。财产不公开、财政制度不健全或根本没有,助长了贪官的胆量。因为“不能说明财产来源”的罪名,实在也量刑轻于鸿毛。动辄几百万、上千万“不明来源”财产——他不造钞票,又不会屙金尿银,哪里来的?明明肯定是搂来的,然而却是不明,因而本来明明白白的事,也就跟着“不明”了。
建国初期杀掉的张子善、刘青山,他们贪污的钱和今天的贪官们比较根本“算不了什么”。也就是几十万吧!现在时兴用语,叫“除去物价上涨因素”,那该折算几多?和赖昌星手里的一大批官员相较,又算得个什么“巫”?刘青山、张子善,是“地厅级”干部。就档次而言现今已是普遍的普遍干部典型了!就“三反”、“五反”时定的规矩,一万元以上就是“大老虎”,枪毙的也不在少数,有些地方甚至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开国政治家的腕力与风骨,真的令人钦服难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