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评委们的疑惑 (第1/2页)
今天是周一,离报名截止已经过去三天了,实际上从报名截止后的第二天,影片评选工作已经开始了。
第一轮一百多名受聘过来的电影工作者,分成二十多个选片小组,对送展的影片进行第一轮筛选。
他们保留下来的影片不到三分之一。
然后这二百部左右的幸运儿会随机分配到有正式评委参与的第二轮四个评审小组,这四个评审小组每个小组有五名评委组成,这五名评委都会参与影片的最后评审,不过是参加不同组别的评审罢了。
比如琪娅拉所在的小组就包括他自己,“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单元”,“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五个不同评审团成员组成。
每个小组要观看五十部影片,每天最少要观看两到三部影片。
在截止五月二十五号的入围名单公布之前,他们这四个小组二十人要从这二百部影片中选出二十部影片进入主竞赛单元,十五部影片进入一种单元,也就是最佳新人。
最佳新人最终会评出“最佳新人影片”,“最佳新人男、女主角”和“最佳新人导演”。
不过除最佳影片外,其他不会上台领奖,只会在颁奖晚会上宣读获奖名单。
可以说,最终能杀人到这个房间里的,都是负责某个单元的评审们都感觉到满意的电影。
而所谓的戛纳风向,其实也是从这一轮又一轮的内部评审里吹出来的。
在戛纳公布了评审名单后,不管是主竞赛单元,一种单元,还是其他单元,大家发现占据主导地位的评委女性或者是某种风格的类型片居多,那么大概媒体就可以推测出来今年的戛纳媒体喜欢什么样的电影了。
比如今年,在媒体的推测下,本届评审团倾向于气质沉静影片受宠。
因为今年的评审们大多数都不是以擅长矛盾对立,或者是风格激进为代表。
事实也是如此。
今年大家探讨的,其实都是一种即将辞去旧世纪,迎接千禧年后的美学定义。
围绕在评审们心中的主题就是这个。
费加罗报道的关于华国年轻导演的遭遇她也看了,因为这篇报道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已经有一些电影爱好者到当地的华国使领馆抗议了。
“早安。”
“早,美丽的马斯楚安尼。”
听到她的招呼声,看起来颇有些不修边幅的一个中年白人笑着打了个招呼。
琪娅拉·马斯楚安尼笑着应了一声:“早,肯特。”
肯特·修斯,法国编剧,戛纳电影节琪娅拉小组预选阶段小组成员。
他也是本届电影节一种单元,或者说一种关注单元的主评委。
“报纸上的报道看了吗?《海滨之城》正好分在了我们这组。”
“当然,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如果影片质量还过得去的话,我建议放进最后的奖项争夺,也许这样能扩大那个年轻人在华国的影响力,能帮助到那个可怜的孩子……”
而琪娅拉女士的话自然没人反对,毕竟他们的工作就是这个,而且他们这个组就是以琪娅拉这个竞赛单元的正式评委为主的,他的话还是能起到关键作用的。
所以,看着琪娅拉女士拿出了一盒胶片后,作为绅士,肯特直接替代了她,拿起了胶片盒往放映机那走。
一边走,一边看了下影片盒子上的片名:《City by the Sea》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