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襄阳劫案 (第2/2页)
“此事自有朱文琅和何文灿他们侦办,此二人都是精明强干之人,相信很快便能将这伙反贼剿灭。”朱标忙道。
“朱文琅这小猴儿……”朱元璋似乎回想起朱文琅在宫中长大的情形,脸色缓和下来,甚至露出会心的笑意:“也不枉你母后当年这么喜欢他,确实是个聪明机灵的小猴儿,比起你那几个不争气的弟弟,不知道强了多少,只怕不输于朕当年收的那几个义子。”
将朱文琅与自己的弟弟,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比,朱标哪敢随便接话?只是躬身含含糊糊地“是”了一声。
“太子!拟旨!”朱元璋沉吟一会,猛地开口。
“请父皇示下。”朱标忙躬身应道。
“让户部准备九百万锭库纱,令北平、山东、山西、河南及北方各府州县抽调民夫二十万,运粮一百二十万石,送至松亭关、大宁、会州、富峪等处屯储,作为北征粮饷。令宋国公冯胜与兵部商议,以……”朱元璋一顿:“……以二十万大军为据,拟定北征方略,限……限十月末,呈报上来,明年——洪武二十年——发兵北征!”朱元璋拍案而起。
“儿臣,遵旨!”朱标一下跪倒下去,重重磕头道。旁边的大太监高诵也连忙跪倒,磕下头去。
++++++++++++
襄阳府乃中原重镇。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汉书·地理志》中曰:“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建安十三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曹魏、西晋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襄阳始为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二十九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襄阳巍峨古城,山河壮丽,曾有不少骚人墨客赋诗以歌,唐时王维曾有诗《汉江临泛》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徐贞安则有诗《题襄阳图》云:“画得襄阳郡,依然见昔游;观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图画空咫天,千里意悠悠。”襄阳以西二十余里便是隆中,蜀汉武侯诸葛孔明便曾在此隐居长达十年之久,一篇《隆中对》,纵横天下,指点江山,流芳百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令后人嗟叹不已,隆中曾有牌坊,上书对联一副,曰:“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闻名天下,为万世楷模。
襄阳城天下闻名,典籍中多有记载,朱文琅也曾看过不少书,都知道一些,不过给他印象最深的既非隆中卧龙岗,亦非襄阳王维句,而乃是当年在宫中时,上官雷和他聊起的一些武林旧事。
据上官雷道,百余年前,曾有大侠郭靖,以襄阳孤城一座,领全城百姓抗击蒙古大军,踞守襄阳数十年,使得蒙古铁骑城前止步,不得横扫中原,万世景仰。
那大侠郭靖自小在蒙古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军中长大,还曾被成吉思汗封为“金刀附马”,指婚于成吉思汗最喜欢的小女儿华筝公主,又与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义结金兰,连后来的蒙古大汗忽必烈,都须得尊称他一声“郭叔叔”。
但那郭靖见蒙古大军要入侵大宋,便领全城百姓死守襄阳,以岳武穆治军之法训练士卒,当时的襄阳城,兵精甲于天下,以至于蒙古大军数十年都未能南下中原,连蒙古大汗蒙哥都战死在襄阳城下,忽必烈铩羽而归。
后来蒙古大军再度大举南侵,襄阳城敌众我寡,终于城破,郭靖大侠连同曾为丐帮帮主的夫人黄蓉女侠一同战死疆场,一子一女也皆未能幸免,仅余一女郭襄,因云游在外得免于难,后来便创下了峨嵋派。
消息传开,天下英雄无不扼腕叹息。那郭靖不但因得到武穆遗书,深通兵法,用兵如神,数次以少胜多,而且武功盖世,一手“降龙十八掌”刚猛绝伦,天下无敌,后人所称的天下武林“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五绝之中的“北侠”便是他。
只因郭靖独抗蒙古数十年,使南方大宋百姓免遭战火,武林中人送他一个“侠”字,他常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八字传颂天下,实令闻此言者肃然起敬。
此等武林旧事,令朱文琅景仰不已,缠着上官雷非得一遍一遍地说起,总是百听不厌。故而这次朱文琅和“铁丐”周源一道去往襄阳,探查那致休贪官郑风明被杀一事,虽说最主要是因为怀疑此事和天一盟所做的灭门案十分相似,却也暗含私心,他是一心想来这襄阳走一走,亲眼看一看当年独抗蒙古数十年的中原名城,寻访一下当年大侠郭靖的遗风。
不过两日工夫,朱文琅唐玥和周源三人已纵马来到这襄阳城下。
只见襄阳城高耸的城墙巍巍而立,极是雄伟,那城墙上的青石砖已是泛着青黑,斑斑驳驳,坑坑洼洼,皆是历代战火所致。
朱文琅骑在马上,极目远眺,幻想着那大侠郭靖身着铠甲,似乎正威风凛凛地站在城头,俯看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蒙古大军,烽火连绵,呐喊震天,郭靖大侠镇定自若,手执小旗,指挥襄阳兵士守城御敌,城中百姓无不纷纷相助,青壮者抬石搬木,妇孺们替受伤的军士包扎伤口,清洗血衣,全城齐上,力抗蒙古数十万大军,毫无惧色,人人视死如归,城墙下堆满了双方将士的尸体,一片刺眼的鲜血染红了整个城墙……
“琅哥,发什么呆呢?”旁边的唐玥见朱文琅远远望着那襄阳城墙半天不动,便如发呆一般,奇怪地问道。
这一下把朱文琅从遐想中惊醒,才猛然觉出眼前哪有那烽烟战火?有的只是蓝天白云,徐徐春风,可朱文琅耳边却似乎仍响着那震天的万马铁蹄轰鸣。
“呵呵,没什么。”朱文琅讪笑道。
襄阳城被一条极宽的护城河所围,也许是因为襄阳乃中原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护城河也比别处的宽得许多,最窄处也有五六十丈,最宽的地方竟有八九十余丈宽,比一条真正的小河还要宽上许多,若非如此,当年郭靖镇守在襄阳之时,襄阳也难得被誉为铁打的城池,固若金汤。只是如今这护城河中的水静静流淌,夕阳西下,红霞晚照,微微的春风中泛起一层层细细的涟漪,将这座饱受硝烟弥漫的城墙又装点上了一丝淡淡的温柔。
***********史实贴片:*******
【纳哈出】====纳哈出(?—1388年),元末大臣,太平路万户,官至大尉、丞相、辽东太守等职。蒙古开国元勋木华黎后裔。骁勇善战,用兵过人。元顺帝时,曾率军与红巾军战斗。元廷北迁后,率20万大军雄据辽东,屯驻金山(今吉林双辽)。此时虽受明军屡屡攻击、辖地逐渐缩减,但仍控制着西至蒙古、北至女真和朝鲜等地,与北元大汗相呼应。明廷几次遣使招降,不从。后几次派兵入辽,均以失败告终。1387年明将冯胜等率20万大军进攻辽东,被迫投降。明太祖封其为海西侯,1388年在武昌病逝。
【明初第六次北伐】====洪武二十年,正月初二日,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前军都督商焉参赞军事,率二十万明军,征讨纳哈出。此战明军俘获北元辽东军二十四万余人,牲畜辎重无数。六月底,冯胜等胜利班师。辽东从此归并于明帝国。
【王保保】====王保保,蒙古名扩廓帖木儿(Köke Temür,蒙古语意为“青铁”,?—1375年,关于其卒年的不同说法,参见人物争议目录)。蒙古伯也台部人,生于光州固始县,元朝末年将领。王保保的父亲是元翰林学士承旨、太尉赛因赤答忽,母亲是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被舅舅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元末农民起义时,王保保跟随察罕帖木儿组织地主武装,镇压红巾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后,王保保独当一面,并卷入元廷党争及军阀混战,曾被封为河南王、中书左丞相。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王保保自山西退至甘肃,在沈儿峪被明军击败后于至正三十年(1370年)北奔和林,辅佐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力图光复大元江山。宣光二年(1372年,明洪武五年)大破明军于漠北,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天下奇男子”。后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在金庸江湖故事中,王保保乃是张无忌的大舅子,张无忌的妻子赵敏,正是王保保的表妹,王保保的舅舅察罕帖木儿的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