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十万贯建书院 (第1/2页)
“子清,咱们还有多少钱财?”
杨斐深思后,目光落在薛明身上,询问道。
薛明如数珍宝般详细述说:“近期投入水利建设、深挖沟渠及新农村建设的费用相当庞大,还有士兵的军饷和官员的俸禄等必要支出,好在收购甘蔗的费用并不高,主要是今年百姓种植的甘蔗数量有限。除此之外,便是去各地收购粮食花了一部分。”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之前张康安在任时,郡守府、楚王府的改建费用十五万余贯尚未结清,再加上全南海郡官员的俸禄拖欠高达三万贯,臣都已替张康安妥善处理了。”
“目前我们手头还有一百六十万贯的余钱。”
钱还有很多,但也顶不住只出不进,两百万余贯还没多久,就花了将近四十万贯。
虽然钱款仍算充裕,但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下,两百万余贯已在短时间内消耗了近五分之一。
幸运的是,白糖即将上市,水泥也在缓慢铺开,情况将稍微改善。
不过,杨斐明年还需巡视各郡县,需要大量资金来收买民心,这一百六十万贯尚且不知是否足够,得想办法开源节流。
一番沉思,杨斐果断地做出决定:“拨出十万贯,本王要在南海城外设立一座书院。这座书院将向全南海城及其周边百姓开放,只要百姓愿意送子女前来学习,本王保证将来为他们的孩子铺平道路。”
他特意强调了一句:“是子女都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为了岭南的长远发展,他愿意投入巨资建设一所大型公立学校,为岭南培育人才。
齐良听到这一决定,欣喜若狂,赞叹道:“王爷真乃英明之主。”
薛明微蹙眉头,声音略显担忧:“王爷,筹建书院乃善举,教育部也还有诸多可用作教授之人,只是王爷承诺为学子们日后谋划出路,若承诺无法兑现,有损王爷之威名。”
薛明说的已经很委婉了。
即便在岭南这个缺少人才的地方,读书人也不是那么好就业找工作的,到时候若是说了做不到,必将损害杨斐的贤王之名。
杨斐宽慰道:“子清不必忧虑,倘若书院学子学业有成,岭南十八郡莫非还容不下他们?即便在南海郡,若各县镇皆设书院,所需师资数量庞大。更何况,官衙中亦需读书人担任文书之职。”
公务员岗位多的是,杨斐并不担心未来的就业问题,他所担忧的是百姓是否愿意送子女入学。
包分配在古代能不能起到宣传作用,是个疑问。
薛明略作思考后,拱手道:“既王爷已有周全之策,臣便无后顾之忧矣。”
杨斐继而嘱咐齐良:“告知百姓,南海书院祭酒由本王亲自担任。另外,明年年底前入学的学子,书院将免除束脩费、并提供免费住宿与膳食。此外,书院亦推行勤工俭学,学子们可在书院做工,书院则会给予相应酬劳。”
杨斐尽量思虑周全,让百姓们放心将家中小孩送去书院上学。
亏也就亏这一批学生。
往后的学生不会再免费,有惠民政策的支持,百姓生活逐渐改善,不会连基本的束脩都负担不起。
十万贯建十所书院都够,之所以只建一所,便是做好了亏损一年的准备。
“王爷英明。”
齐良忍不住再次赞叹。
有这样一心为民的好王爷,岭南何愁教育不兴。
杨斐询问完文官,目光转向武官。
“韩勇,你继续操练精兵。”他对韩勇的训练成果颇为满意,无需多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