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八零小说 > 楞严经修学法要 > 第5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5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5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1/2页)
  
  《楞严经》修学法要,常钦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戊三破计中间。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个重点,就是这个菩萨,第一个、我们云何应住?这讲到这个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你平常是用什么来调伏你的妄想心。那么在整个学佛的过程当中,第一件事,你还没有开始修学之前,你一定要把自己安住下来。
  
  为什么我们学佛要安住呢?
  
  我们看印光大师也好,善导大师也好,他对我们啊,诃责我们是:生死罪障凡夫。当然我们对这句话,什么叫生死罪障凡夫,我们刚开始也不懂,就这样读过去。但是等到你开始发心受戒,你站在十方诸佛面前,许下你的心愿:从今开始我某某某,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许下你生命的目标,你希望能够很正确的走向大乘的光明之道,这个时候你就发觉,我们果然是生死罪障凡夫。为什么呢?虽然我们受了戒,但是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不该做的事还是做了,不该讲的话还是照讲。当然,我们刚开始的对治就是忏悔嘛,还有什么方法?但是这样子不断的做、又忏悔、做又忏悔,你永远没办法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所在。
  
  《楞严经》它就是很真实的去面对——我们的障碍从什么地方来?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为什么我们会去说不该说的话?这问题出在哪里?当然本经的意思就是说,你就是安住妄想。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的心有所住,就住在那个心中的影像。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色尘有色尘的影像,音声有音声的影像,我们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然后就开始打妄想,然后就开始启动我们无量无边的生死的业力。
  
  你看,圣人为什么他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不会启动他无始的生死业力?佛陀在大乘经典说:阿罗汉证得无生,但是他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并没有结束,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办法把生死业力启动呢?因为他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无住,所以这个业力不能得果报。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本来无一物,我们自己去惹尘埃啊。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仁者心动,然后就住在外境、就打很多妄想、任何就开始变成一个生死罪障凡夫,就是这样出现的。
  
  现在我们第一个重点:就是就是把心带回家!
  
  你一定要把你那种活在妄想的心,要回归到你不生不灭的心,这是你学佛最重要的。
  
  你看有些人他的心啊,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修得很好,有时候情绪变化很大,这个人没有真正安住嘛。你没有真正安住。正如阿难尊者在本经讲到的,他自己跟佛陀表白: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我发心出家,但是我那个圣道一直进不去。佛陀说你为什么进不去,你知道吗?为什么大众修行,大家共修你也参加,那么别人进去了圣道,你进不去呢?因为你依止生灭心。
  
  圣道是不生不灭的!诸位要知道,你用生灭的心,你根本进不去圣道的,你在佛法当中顶多是修福报,你跟圣道就像海公说的连梦都梦不到。依止生灭心的人,尚未梦在。就是你连作梦都梦不到,不要说平常。所以我们不调整我们的心态,我们不断的去三宝中用功,真的是事倍功半,总是一个门外汉,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啊!
  
  所以智者大师说:依止生灭心修学三宝谓之缘修,跟三宝结个缘。点点头,彼此认识一下,对整个三宝当中安乐解脱的甚深广大的功德,你就是在门外看一看,如此而已。不是我们不够用功,我们的心态有问题。因为我们习惯性就是打一个妄想,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可以这样子。修行人你不能跟着你的情绪转,你不能跟着外境转,你不是说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可以。
  
  你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要改变你的心态,重点不是说:我喜欢做什么,而是我应该做什么。要把那个我喜欢做什么的心态,改成我应该做什么,你就成功了。你不要管外境怎么变化,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天塌不下来的。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心,在外境里面攀缘的心,慢慢的收回来,这是第一个,你一定要把心从外境攀缘执着的心,全部的把心带回家,然后在不生灭心安住,你才可以进入到整个佛法的大乘甚深的这个功德之道。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个,你要先把自己安住啊!
  
  古人说:你上路了没有?你找到高速公路了没有?你还在市区打转,你一辈子就在市区打转。我上路了以后,虽然我这个人修行懈怠,但好歹我是正确的走在这个高速公路,我到达我的目标是迟早的问题啊。是迟早的问题。所以一个人安住的时候,他的心是外面的风怎么吹,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因为你心中不再被这个外相所转,这第一个。所以我们花了这个七处破妄,十番显见,那么从这当中了解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让你安住。你是不是真实的安住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初学者当然我们一见面说,哦!你今天拜几拜佛?念几声佛号?其实这个都是枝末。你看古代的禅师:云何应住?你心住在哪里?这是根本,这是根本问题。
  
  那么当我们的心从一个攀缘的心,慢慢的回归到不生不灭的心,接下来做什么事呢?云何降伏其心。就开始你有资格谈修行了。
  
  降伏其心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假设你是智慧比较高的人,从理观——不迷下手。
  
  这个地方不迷的观照力,本经讲到空假中三观——
  
  (一)以空观来破除你心中的妄想。
  
  (二)以假观来建立你未来的理想目标。
  
  大乘佛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空观是空掉你的心中的想像情绪。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产生感受,第二个产生很多很多个人的想像,这个都要空掉。但是名利不可争,义务不可辞,你要有你的目标啊。人要去创造未来。那么靠谁创造呢?靠假观啊。你要去忆念佛陀的功德,产生强烈的皈依,这个都是靠假观啊。所以我们把这个相消灭了以后,空观是把心中的这种乱七八糟的相消灭以后,假观你又重新建立一个清净的相,借假修真嘛!然后从这个相当中,去开创你的未来安乐的果报。空假中三观来不断的调整你自己。所以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提起。空观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观是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做你该做的事。那么从空假中三观,你就开始知道你自己什么该放下?什么该追求?就以这样的智慧来引导你整个身口意的修学,那当然是利根人啦!
  
  第二个、你说:我的观照力提不起来怎么办呢?从不动下手,先让自己不动。
  
  不动——在本经讲到两个方法:第一个你持戒,严持四根本重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要乱动。第二个就是持咒,你看我心有千千结,我没办法对治,可以,转念念佛,或者转念持咒。安住咒语、安住佛号,也可以远离妄想。所以诵咒、持戒,从这个事修下手也是可以。
  
  所以整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包括理观,包括事修,二个双管齐下,来对治我们无始的习气。
  
  本经的整个理论篇,主要的是讲到安住及调伏这两个重点。这两个重点你能够掌握了,那么你等到修行篇,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先讲到安住——破妄显真以明安住。就是先讲安住问题啦。首先我们先把安住当中,先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安住呢?我们的心本来是安住的——常乐我净,怎么就不安住呢?这个问题在妄想,所以先把妄想破掉。而佛陀在破妄想之前,他就是要阿难尊者,你自己去回光返照。佛陀就是说,你这个东西要自己去觉悟的。佛陀就引导阿难尊者说:你的妄想从什么地方来?那么阿难尊者前面就是在身内在身外都被佛陀破了。
  
  我们讲过,妄想的本质一定要有相,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所以你看仁者心不安,那古人就说: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个相状,你坚固的把它抓住,你才会不安嘛。这个不安是你自己找的,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本来安定嘛。所以这个时候,佛陀要抓那个病根,就说你的心到底是住在哪里?先把这个问题找到,然后再破掉。那么前面的在身内、身外都被佛陀破斥以后,这时候阿难尊者就转计在中间:
  
  戊三、破计中间(分二:己一、破泛计。己二、破正计。)
  
  己一、破泛计(分二:庚一、泛计。庚二、泛破。)
  
  这个泛就是广泛的计度。阿难尊者第一个计度,是这个中间没有明确的位置,就讲一个中间,含糊笼统的。先把这一部分广泛的计读的中间的相状破掉。先看这段经文,阿难尊者他对中间,是怎么计度的:
  
  庚一、泛计
  
  引佛昔教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谬解泛计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前面佛陀讲到,要阿难尊者讲到身在内跟外,阿难尊者基本上都是提出个人的看法。当然被佛陀破斥了。那么这一段阿难尊者感觉上整个心态就特别谨慎,他不敢用自己的看法,先引用佛陀的开示,就说:我讲这个是有根据的哦!他怎么说呢?阿难白佛言,他说:世尊!我做你的侍者,曾经有一次听到您老人家跟文殊菩萨、菩贤菩萨等诸大法王子,在彼此谈论诸法实相的时候,谈到一个观念……
  
  诸法实相主要是两个主题:
  
  (一)一个是无相:这个讲到心性不变之体,我们的心本质是无相的。
  
  (二)但是它无不相,你念头一动,它就能够随顺你心中的想像,出现任何的相状。你也可以把你的心,塑造成三恶道的相状。你要起贪嗔痴,它就塑造成三恶道的相状;你起布施持戒,就三善道的相状,所以它是无不相,随顺你的想像,显现十法界的染净的相状。这叫做无相、无不相。
  
  当谈到我们心的实相的时候——
  
  世尊曾经说:心不在内、不在外。当然这个地方是发明是讲到无相的真理。它不在内、也不在外嘛,它离一切相。那么阿难尊者就咬住佛陀这一句话,他就产生他自己个人的思惟,他说:如我思惟。那么佛陀讲到这个心不在内、不在外,我从这两句话我得到一个结论:说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一、心为什么不在内呢?因为它见不到我们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啊,所以在内不成。
  
  二、心为什么不在外呢?因为外不相知。如果心在外的话,那身心就不能互相了知了啊,这跟事实不符。
  
  所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既然我们不能够去了知身内之物,所以心在身内是不能成立的,而且身心二法它是可以互相了知。色身的感受,会影响到你的内心,你内心的感受也会影响到色身,所以说心在身外也不合道理。他就这样思惟,所以他自己就从这样的思惟当中,他得到一个结论,说: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既然身心是可以互相了知,互相影响,而又看不到里面,那这个心肯定在中间嘛。在中间它看不到里面,那么看得到外面,又能够跟你的色身互动,那就在中间。在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所谓的中间,其实他没有一个明确的位置。
  
  庚二、泛破
  
  佛陀破除阿难尊者广泛计度中间的概念。
  
  双徵两在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在身不成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在处不成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佛陀是怎么破除这个中间的概念。当然阿难尊者他一直认为这个妄想是有真实性啊,他要为妄想辩论嘛,你说,我为什么跟随妄想呢?因为妄想就是我啊。什么叫我?我心中打一个妄想,它就代表我,它是真实的。
  
  佛陀说:这不是你的,这不是你。那只是一时的感觉跟想像而已,这不能代表你。那佛陀要破除阿难尊者心中这种我爱执,那个我的相状。所以就告诉他说:你所谓的中间是不能成立的。
  
  佛陀说: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你说你的妄想是安住在你的中间,那这个中间的位置是要很明确喔,不可含糊笼统,它一定有一个明确的住所。那么你说说看,你所谓的中间,到底在哪里呢?到底是在处这个处是在一个外境。一个外境的这个五尘,色声香味触,这个外在的五尘叫中间?或者说是在身?说是你这个是在一个处所的中间,或者是这个身体的中间?一个是处所,身体以外的某一个处所的中间,或者是你色身的中间,两种情况:
  
  一、我们先看破色身的中间:
  
  假设我们的妄想是居在于色身的中间,那么这个地方就要拣别了:在边非中,在中同内。那么身体有所谓的边缘,比方说上下,上就是头部,下是双脚,左右是双手,那么既然在中间,就不是在边缘,那肯定是在在中同内,那一定是在身体的正中央。那身体的正中央就是在身体里面了,那前面破过了啊。那么在身体里面,你怎么看不到你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呢?所以这个在中同内,这个前面破除在身内这一部份已经破掉了,所以在中间,在色身的中间是不能成立的。
  
  二、再破:在外面一个处所的中间:
  
  那么这样子应该有所表示,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位置?到底是有所表示,还是无所表示?
  
  (一)假如无表同无:假设它只是一个概念,抽象的概念,那这个就不存在了,不存在连破都不要破,无表同无嘛。你没有一个明确的位置,那这个中间根本不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和离后,神医王妃野翻全京城 十八道金牌追令,开局混沌道体! 苏青玉云奕霄 Apop之我在首尔当外教 NBA:开局满级力量,库里被我惊呆了 娇软美人在末世封神了 龙族:从西游记归来的路明非 赘婿出山